校七届三次教代会举行分组讨论
代表热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大会审议文件
代表们普遍认为,校长李进在全体大会上所作的《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度行政工作报告》和副校长高建华对《上海师范大学“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审议稿)所作的说明,内容全面、总结客观、数据翔实、精炼务实,特别是财务情况报告,体现了学校校务公开的决心和力度,提高了代表对学校情况的知情度,代表们予以充分肯定。大家表示,教代会文件的修改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是进一步坚持和加强教代会制度的重要举措。
代表们同时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是抓落实。建议把目标分成若干子项目,落实到各单位,落实责任人,落实完成时间,并在每个时间节点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讨论中,代表们结合报告和规划纲要,围绕如何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完善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全面推动学科发展、合理进行两校区功能定位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教育成焦点,加强课程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呼声高
教师教育是代表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认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发挥教师教育特色”,这种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经验来谈的提法有失客观,要发挥特色一定要有具体措施,目前学校的教师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质量不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教师被“边缘化”、待遇低。他们建议:从中学名师中直接引入师资,学院应增设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提高他们的待遇。
数理、体育、对外汉语学院代表也建议,在发挥师范特色方面,我们与兄弟师范院校有不小的差距,学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与教学论师资萎缩的现状,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到每个学院的师范教育,最终都落实在几个搞教学教法的教师身上,工作量和压力都很大,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
法政、教育学院和师培中心的代表提出,发展教师教育不是观念问题和学科问题,而是学校的传统和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根据上海教育发展的需求来搞教师教育,如课程改革,要动真格。另外还要考虑一体化的问题,如本科生质量、本科教育与硕士培养之间的衔接以及在职教师培训等。上海的一些中小学都拿到了市级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奖项,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冲击。就目前而言,教师教育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做行业标准;二是要改变师范教育的模式,把中小学的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等请进来,一起搞教师教育和课程改革。
生环、金融学院的代表表示,教师教育不应仅仅是教育学院、师培中心等几个二级单位的事,更不能仅包括规划纲要中列出的教育学、心理学、中文等学科专业,而应当涵盖全体师范专业,建议强调各学科的教育,体现全面、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学校发展思路重点不够突出,学校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未来五年中抓好1-2个重点,做大做强。
机关代表指出,目前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老化,毕业生素质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希望学校改革和完善现有体制机制,对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投入力度和政策措施上予以充分重视,并加强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范生技能培养。
附中的代表提出,“十二五”规划中对附属学校在教师教育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并未提及,也没有涉及附中发展的内容,应理顺管理体制,给附中实实在在的指导、关心和支持,实现资源共享。
四附中的代表建议在师大的助推下,打造教育科研实验学校。
人才培养要重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或成发展瓶颈
人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认为,规划纲要中“十二五”期间学校各类人才培养预期指标体系未能反映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增加考研率、用人单位接受率、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学生获奖等指标。此外,科研工作预期指标也不能仅用经费数来衡量,应考虑引入科研论文的引用率、科研产出率、学术知名度、创新率等评价指标。
旅游学院代表指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第一条,是“德育为先,教学为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实际内容来看,教学重点很难保证。无论考核制度还是分配制度都没有体现“教学”的重要性,尤其对青年教师来说,很难让他们钻研教学。另外,在奉贤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少,发展相对缓慢。建议发挥学生专业团队的作用;建立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多呆在奉贤,例如在学生宿舍内设立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中心向奉贤转移,尤其是学工部、教务处等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部门。
信机、建工学院和四附中的代表提出,近年来的学风下降并未在行政报告中体现,建议学校抓教风、抓学风,两手并重。信机、建工学院的代表还建议学校加大对工科学院实践环节的设备投入,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他们认为,按照培养方案,总学时固定,专业课课时紧张,无法体现专业特色,也容易导致硬伤和与社会脱轨。建议讲座、自学、网络等形式灵活操作思政类课程,为专业课省学时;教务处排课时也应改变优先考虑公共课的现状,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较好的教学时段。
外国语、商学院的代表建议,《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审议稿)中的学院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划分,应考虑到工龄等其他因素,以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机关代表认为,行政报告点出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学校缺少高端人才、后备人才。希望更加关注青年教工的发展,在收入分配等政策上予以倾斜。
学科发展要有所侧重,专业整合课程改革不容忽视
美术、音乐、谢晋影视等艺术学院代表的意见集中在对艺术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政策等方面。希望学校紧紧抓住国务院学位办增设“艺术学”学科门类的机遇,对艺术学科发展和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在人、财、物、体制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扶持。据此,代表们对规划纲要中的相应表述提出了修改意见。
法政、教育学院和师培中心的代表呼吁,对于上海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学校要给予更大的投入,与此同时,学校要对现有的学科和专业进行自我评估,淘汰一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做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现有资源。
建工学院的代表提出,由于社会需求大,应将“工程管理”专业列入三级需要学科。金融学院的代表也建议,“十二五”规划要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发展学院相联系,培育特色专业。金融、生环学院的代表都指出,“十二五”规划中对专业整合、课程改革不够重视,忽视了教学质量这一根本。
合理进行两校区功能定位,加强区校联动
数理学院的代表提出,十二五规划中对徐汇、奉贤两校区的功能、规划表述不够明确,学校在两校区修建的教学楼、办公室、实验楼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功能性定位,奉贤行政楼部分办公室常年紧闭,很多教学楼里既有教室,又有办公室或者实验室,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地得到利用。
机关代表建议,要加强区校互动,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徐汇区、奉贤区的合作发展。
工作量核定应更具科学可操性,分配方案要考虑各类群体
体育学院代表认为,学校的文件指导性不强,学院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希望能得到学校更细致的指导意见,对主要承担公共课的教师与从事专业课授课的教师在工作量核定方面予以区别对待。
生环、金融、信机、建工学院和四附中的代表都认为,机动附加补贴要充分考虑学院的教辅人员,以及实验实践课程的实际工作量核定标准应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参照机关人员给学院行政人员发郊区津贴,体现分类管理的公平。此外,要尽快解决住房津贴发放的遗留问题。
金融学院的代表还提出,教师的工作量核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建议学院有部分自主权,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机关代表呼吁在岗位聘任中,对特殊群体的诉求予以不同考虑。如机关有10多位工勤同志,或年限很长,或已有副科职级,但此次只能划归普通工,希望能考虑他们的诉求。
教代会工作文件修改及时,部分表述有待明确
信机、建工学院、四附中的代表建议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第十二条女教工比例应明确,学院干部代表比例也应明示。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第十一条“教学单位的教师代表”,建议加“一线”二字。
机关代表指出,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三款“社会保险费交缴”不属于教代会审议范围。建议第二十六条将教代会经费列入工会经费预算。此外,二级教代会工作条例,二级单位的概念应明确界定。文件中有些规定对机关不适用。
图书馆、校医院、继续教育学院的代表建议,针对人数少的二级单位制定适当的代表人数比例,给二级单位一定灵活性,以保证政策的前瞻性、延续性。
此外,机关、对外汉语学院的代表建议进一步盘活学校自身资源,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开拓国际交流、成人教育等拓展收入渠道。进一步用好留学基金和专项基金,改善在校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留学生,鼓励更多在校学生到国外学习。
后勤的代表提出,“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后勤管理应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后勤要在为师大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的同时,希望学校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关心,彰显“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校产、接待中心的代表建议加速推进企业规范化建设进程;真实摸清家底,评估产业真实能力;研究制定困难时期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产业系统干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