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为进一步丰富学院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探索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会于2025年11月1日,精心组织教职工前往素有“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誉的金山廊下生态园,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秋游拓展活动。
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和带头参与。从徐汇与奉贤两校区的清晨出发,院领导们便与教职工们一路欢声笑语,共同踏上了这段融合了自然野趣与科技探索的旅程。在廊下郊野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前,全体教职工留下了珍贵的“全家福”,定格了生科院大家庭团结一心、其乐融融的温馨瞬间。

深入“菌”世界,采撷丰收喜悦
上午的行程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采摘体验拉开序幕。大家首先来到了现代化蘑菇种植基地。廊下镇近年来正着力推进“蘑菇小镇”建设,引入了工厂化蘑菇种植模式。走进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菌架映入眼帘,上面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喜人的蘑菇。教职工们手提篮筐,化身“采菇人”,穿梭在菌架之间,仔细甄选、亲手采摘。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特有的鲜香和泥土的芬芳。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教职工,大家在采摘的同时,更发挥了专业敏感性,对菌种的选育、智能化的生长环境控制、以及食用菌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基地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采摘,更是一次将课堂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验。

趣味农事体验,回归田园野趣
蘑菇采摘意犹未尽,接踵而至的农事体验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在生态园的体验区,教职工们仿佛回到了纯真的童年。有的老师换上装备,勇敢地走进池塘,手持渔网,在水中体验“浑水摸鱼”的乐趣,感受收获的惊喜;有的老师则在农家院落里,与散养的家禽亲密接触,甚至兴致勃勃地抱起了一只威武的大公鸡,引来阵阵欢笑。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动,让大家从平日繁忙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沉浸在田园的宁静与质朴之中,释放了压力,陶冶了性情。中午时分,期待已久的“大灶柴火饭”DIY体验正式开始。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配合默契。有的负责生火,体验传统大灶的独特魅力;有的负责清洗采摘来的新鲜蔬菜;有的则大显身手,和面、揉面,准备制作特色面筋。大家围着灶台,七手八脚,忙得不亦乐乎。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在共同的劳动中,不同教研室、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们打破了界限,在协作中增进了了解,在分享中加深了情谊。当一盘盘热气腾腾、汇聚了集体智慧与汗水的农家菜肴端上餐桌时,大家品尝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团队合作的甘甜和“家”的温暖。
活力团建游戏,熔炼协作精神
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一场充满活力的团建活动在草坪上拉开帷幕。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大家积极参与了“抢凳子”等趣味游戏。随着鼓声的起落,老师们在奔跑与欢笑中展现出了不同于讲台的活力与童心。游戏不仅考验了大家的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彻底放松了身心,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展现了生科院教职工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探访“植物工厂”,赋能专业思考
本次行程的“重头戏”无疑是下午参观的“智能立体有机种植基地”。这里被誉为“植物工厂”,是现代智慧农业的杰出代表。走进高大的玻璃温室,教职工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排排多层立体种植架整齐排列,水培和基质培的绿叶蔬菜在人工光照下茁壮成长,生机盎然。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通过自主研发的逻辑算法实现了自动生产,从育苗、灌溉、施肥到环境控制全程智能化,并拥有严格的土壤检测、水质检测和非转基因证明等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学院教职工们立即“切换”到了学术研讨模式。大家围绕着无土栽培技术、营养土配方、光照光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以及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与基地技术人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此次参观,不仅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科技为现代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更为大家的教学科研工作——尤其是在植物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领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灵感。大家纷纷表示,这种将专业考察融入工会活动的形式极具启发意义。

满载而归,蓄力前行
夕阳西下,一天的秋游活动在大家的欢声笑语和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此次金山廊下之行,不仅让教职工们在美丽的秋色中放松了身心,品尝了劳动的果实,更通过丰富的团建活动增进了彼此的情感,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为重要的是,活动巧妙地将专业特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带领大家走进了现代农业的最前沿,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课”。此次活动是学院工会关心关爱教职工、创新活动形式的又一次成功探索。未来,学院工会将继续秉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宗旨,不断探索更多将专业特色、人文关怀与文体活动相结合的新路径,搭建更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激励全体教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团结的精神,共同为学院的卓越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