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雨中山之秋色,感高义志于天下 :美术学院2019年木渎古镇、天平山秋游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29浏览次数:117

11月27日,美术学院教职工一行25人前往苏州开始本次赏秋之旅。第一站是有着“吴中第一镇”之称的木渎古镇。导游在车上给大家介绍了木渎古镇的两大重要遗址和古镇的历史,大家听得有滋有味,初步了解了木渎古镇的概况。上午到达木渎古镇,走进严家花园,亦称“羡园”,它的第一任主人是乾隆帝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此园在布局上独具一格,巧妙栽植四季植物构成春夏秋冬四园,展示四时风景。花木与建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可谓布局疏密曲折,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

第二站前往古镇上的虹饮山房,是文人徐士元古宅,建筑大气,“其西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他园林。园子背依山体,前门有泉水流过,背山面水在古人看来是绝佳的风水之地,由于依托宝地而建,其景色,不管是山泉植物还是亭台楼榭,都有着超过其他园林的风雅。每次乾隆南下,这座园林都是他必然会游览的地方。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比园,信加推崇,称之为苏州园林之翘楚。至此行程过半,雨势渐大,大家的游兴不减,感受着江南水乡的富庶,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这些出自民间的园林,凝聚了民族智慧和审美情趣,如今的赏心悦目,也显得底蕴丰厚。

简单的午餐过后,大家冒雨前往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的天平山风景区,此山山势险峻,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由于天公不作美,导游不建议大家上山,因此我们把游览的重点放在了范仲淹纪念馆。纪念馆为宋代建筑风格,采用了庭院式厅堂布局,分三厅一廊一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其中北厅为序馆,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范氏家谱等内容,中厅重点介绍范仲淹一生的功绩,南厅则展示范仲淹在文学上的成就,有范仲淹所作的辞赋、散文、诗词、书画及各地研究范仲淹的专著、论文等,同时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行人在雨声的伴随下,仔细驻足观看展厅中的陈列,深感范仲淹的一生作为一种人格典范,对后人影响深远,他在《岳阳楼记》里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境界,令人高山仰止。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有志于天下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进取精神的一个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家都觉得此次赏秋之旅虽未能占得天时之力,但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不虚此行。(供稿/摄影:美术学院工会)